关于初创时期沌口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布于:2021-2-5 22:31 369人参与
图片

艰苦奋斗也是一种幸福(下)


口述人

黄国强,1940年9月20日生,湖北襄阳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3年9月至1983年2月在武汉公用客车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副厂长。1983年3月至1989年7月历任武汉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89年7月至1991年任武汉市轿车办副主任。1991年至1999年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1998至2002年任武汉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4月退休。




6

关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

前期筹备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着手起草开发区条例。到现在为止,也就只有这么一部条例。东湖开发区比我们起步早,但是我们这部条例,是武汉市,也是湖北省改革开放设立开发区以来的第一部条例。东湖当时没做这项工作,是后来才做的。我们在起步之前就已经着手起草这个条例了,我负责主持这个工作。具体负责起草的有彭绪宁,还有代明。所以1993年开发区一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条例很快就经过市政府同意,并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我去作的说明。然后由市人大常委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又到省人大常委会的一次会议上就法律草案进行了说明。1994年1月25日,这部条例在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上获得批准,1994年2月6日正式公布。该条例分总则、管理与服务、投资与经营优惠待遇、附则共五章41条,最重要的是赋予开发区管委会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开发区入区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有些市一级管理权限虽然难以行使,但通过变通的办法也得以顺利实施。条例确定了开发区管委会是代表市政府对开发区实行全面领导和管理。

为什么要制定开发区条例?大家知道,从法律层面和国家层面上讲,对开发区和开发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权威性的认定。开发区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开发区管委会也不是某一级行政机构。但开发区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开发区毫无例外地成为各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并成为当地极为重要的发展高地或经济增长极。开发区要高速有效地运转,就必须赋予开发区管委会必须具备的职责和管理权限,而且必须和它所在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机构脱钩。怎么办?现有的法律、法规无章可循,唯一的办法就是制定地方性的法规,让开发区和它的管理机构合法化,目前几乎所有国家级开发区都是在这样运作。我想,这也叫做摸着石头过河吧。今后遍布全国重要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将朝什么方向发展,似乎尚不明朗。


7

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区起步初期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们要兑现市政府对东风公司作出的承诺,而且要最大限度地为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又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项目,而要着眼于整个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任务相当艰巨。对东风公司作出的承诺很具体,主要内容有:1.向轿车厂提供2250亩土地;2.提供每日3万立方米的水量,并与厂区管网接口;3.提供轿车生产用蒸汽100T/H,并与厂区管网接口;4.建设区域性变电站,向轿车厂提供6万千瓦负荷的电力,并作为不限电、不拉闸的重要负荷,保证供电;5.提供每日10万至20万立方米的煤气(当时还没有天然气),并与厂区管网接口;6.开通电信邮政,向轿车厂提供市内电话、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电传、传真以及邮政等服务;7.建设与京广线相连接的铁路专用线和编组站,并与厂区铁路接轨;8.建设市政雨水、污水排放设施,并与厂区雨、污水管网系统接口;9.为轿车厂建设一座商品汽车专用滚装码头。这可全是硬指标、硬任务,一件也含糊不得。

基础设施建设由我和徐向成副主任负责。我重点负责协调供电、供水、通讯、煤气、供热、铁路和滚装码头的建设,徐主任重点负责协调场平、道路和排水设施的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遵循的原则,一是严格按总体规划实施;二是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一次到位,不搞重复性建设;三是适当超前,滚动开发建设;四是保护环境。这些原则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就会遇到诸多问题,譬如会加大前期资金的投入,需要承建单位能够接受。

讲几个例子。我们要求电力、通讯电缆必须入地,不要让开发区地面上出现像蜘蛛网似的线网,但起步初期用电企业和其他用电单位尚未入区,电话门子的需求也同电力需求一样,少得可怜,但我们在道路建设的同时,按规划建设电缆沟,电力、通讯都要预埋。再譬如,

自来水、雨水、污水、煤气,还有供热管网,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的口径,在道路建设的同时进行预埋。因此,这里不存在反复挖开填埋的“拉链式”道路。整个开发区的排水系统都是按照雨、污分流两个管网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开发区内有许多湖泊,这些湖泊没有因为开发区的建设而受到污染。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沌口水厂的取水方案。沌口水厂建在汉阳造纸厂的下游,造纸厂虽然建有污水处理系统,但排出的污水远远不能达标,经常可以看到一条白色污水带在离堤岸大约七八十米的江面向市区方向流淌。为避开这条污水带,自来水公司设计部门先后提出了斜桥、沉井等多种方案,均被一一否决了。后来提出了一个综合方案,即:在岸边建沉井,然后在江底铺设管子,在离堤岸324米处建取水口直通沉井,这就完全避开了污染水带。我当时很兴奋,立即拍板:定了,就用这个方案!这个水厂从1995年底建成至今,每周发布水质公告,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良级别。当时就连可口可乐公司对我们提供的“长江水”也非常满意。这件事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搞建设马虎不得,最忌“权宜之计”,必须是“百年大计”,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很重,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很大。前期开发区建设的主力军是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它承担了征地拆迁、场地平整、道路及排水系统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而其资金的主要来源靠的就是滚动开发、土地增值出让。此外,市政府关于“各家孩子各家抱”的决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建委投资建设了沌阳大道,以及日产煤气45万立方的煤气厂;市交委投资建设了南环路,并改造了318国道开发区段,建设了3公里多的高架桥(两年前已拆除,重新兴建了更宽、更长的高架桥);市计委投资兴建了可提供70T/H蒸汽的供热中心,以及连接汉阳造纸厂铁路专线与轿车厂之间的铁路系统;自来水公司建设了沌口水厂,1995年已建成日供水十万吨的能力(现今已扩产到30T/日的能力);供电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开发区建设了110KV、12万KVA沌口变电站,110KV、6万KVA的神龙公司武汉工厂变电站,110 KV、6.3万KVA的郭徐岭变电站,以及220KV、2×18万KVA的洪山枢纽变电站,同时,拆除了原来斜穿开发区上空的高压走廊,由管委会投资建成了二十余座10KV开闭所;电信局则率先在开发区设立了开发区电信支局,就是那栋位于神龙路上的四层楼房,虽然不大,但那可是我们开发区第一栋正规楼房啊!

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郑云飞同志来开发区视察时提出,要创造“沌口速度、沌口模式、沌口效率、沌口作风”,努力加快轿车厂和开发区的建设,要举全市之力,在这里“再造一个武汉”!郑书记的指示激励着我们同时间赛跑,抢抓实干,一件件落实各项既定目标和任务。

当时我们的办公条件很差。刚入区前期筹备时,在郭徐岭上一家民办小饭店的三楼租了两间房;后来征了地,就在原来的一座粮站里办公。大家都在艰苦奋斗。看到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心里是高兴的。有位当地老乡,看到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过去的山岗丘壑变

成了一马平川,不无感慨地说:“还是共产党有办法!”

客观地说,由于我们很快实现了“三通一平”,为轿车项目的开工建设争取提前了一年的时间。1992年东风公司筹建班子开始入区,当他们看到我们创造的前期条件时,伸出大拇指说:“武汉市政府说话是算数的!”1993年2月26日,30万辆轿车项目正式破土动工,1995年底,第一辆轿车下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成了一座年生产能力15万辆的现代化轿车厂。神龙公司的首任总经理是法方的杜菲斯先生,我曾和他多次会面协调,他对我们开发区为神龙公司提供的各项条件是十分满意的。神龙公司投产后,在供电、供水、供热、供煤气等方面,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开发区管委会出面协调,尽可能地为企业服好务。

我也分管社会事业方面的工作。社会事业涉及教育、卫生、民政、文化等许多方面,起步初期我们就认识到产城一体是必然的趋势。我们重点抓住三个方面:

是营造美丽环境,搞好行道树和绿化带的建设。即使资金紧缺,每年仍投入五六十万用于植树造林。市委、市政府每年动员和组织驻汉部队、军事院校、机关干部来开发区参与绿化带的建设。说到植树,那在当时可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这里是黏土地,下起雨来成稀泥,黏得很;一到晴天,它就硬得像石头一样。植树要挖洞、挖沟,别说普通人,连部队战士都感到吃力,一洋镐下去大概就只啃得一公分,就那么硬的土。真感谢解放军的支持!到了1998年以后,李宪生市长兼任开发区主任时,开发区管委会财政初具规模,每年投入三四千万元,大手笔推进绿化和美化工作。许多来开发区参观的人说,来开发区好像是出了国的感觉。

是建立教育体系。1996年由开发区管委会投资建设了第一所中学——武汉开发区第一中学,并于当年秋季招生开学。随后几年又陆陆续续建了育才幼儿园、神龙幼儿园、神龙小学、三角湖小学、开发区第一高中等等,加上原乡、镇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很快形成,再后来外国语学校建成、江汉大学迁入开发区,开发区的教育系统日臻完善。

是引入必要的医疗机构。武汉同济医院率先在开发区设立了门诊部。稍后由神龙公司投资兴建了神龙医院,它就是现今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发区高标准的市政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比较完善,上百家企业已投入运营,经济规模逐年成倍增长,文、教、卫、体和各项服务业同步发展,开发区的人口也已达十多万,一座现代化的车城已然崛起。

也有一些遗憾,有些问题是我们眼光短浅、始料不及的。譬如说道路,当时开发区的道路够宽了,沌阳大道50米,神龙大道40米,够宽的啦,武汉市解放大道4也才60米宽,还有人批评我们太超前了。可现在呢?许多道路在改造,或立交、或加宽,有的隔离带被拆除,有些绿化带被占用,没办法,车流量太大,不适应嘛。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东风公司的总经理作过一个报告,他说,当时世界汽车拥有量大约是每千人五十辆,美国当时的水平是每千人七百辆,被称为“装在四个轮子上的国家”;而我们中国,当时每千人一辆都达不到。谁曾想,经过短短二十多年,我们国家无论是汽车生产量还是销售量,竟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我们更未料到轿车会这么快进入家庭,这么快普及,买轿车就像当年买部自行车一样。我们原来大投入建的煤气厂也早已关停了,为什么?天然气西气东输送过来了,热值又高,又清洁,煤气厂就被淘汰了。当然这些是好事,是进步。

我在开发区工作了十五年,是2004年4月正式退休的。虽然1998年至2003年我进入了武汉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但工作上一直未脱离开发区。追忆往昔艰苦奋斗的岁月,我很激动、很兴奋,那是艰苦的岁月、创业的岁月、拼搏奋斗的岁月。在这里我们流淌着汗水,留下了脚印。

虽然留下的脚印早已被岁月的风尘湮没了,但我的心是坦荡的。我们几位老同志有时聚在一起谈起开发区初创时期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那就是我们没有辜负期望,没有辱没使命,我们为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问心无愧。我们对开发区有着特殊的感情,看到开发区飞速发展的今天,看到美丽“车都”这么壮大,看到开发区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多年稳居全市第一或前列,我们感到无比的高兴。开发区是改革开放催生的,开发区也必将在新一轮更深刻、更广泛的改革开放中占得先机,取得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深信,开发区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记忆中的一些事情,不一定准确和恰当。感谢你们的采访,希望你们指正并决定取舍。

/口述整理:张克兰/

贯通武汉市汉口市区的一条交通主干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netease 
我来说两句 0人跟贴 | 369人参与 | 手机发跟贴 |注册
文明上网,请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沌口之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