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作让科技成果在武汉经开区落地生“金”
发布于:2025-6-18 09:02 有56人参与
6月5日,国内首台自主品牌氢内燃机发电机组投入运营,关键部件实现100%国产化,打破欧美技术垄断。其产业化关键一步——中试熟化,位于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未来院”)中试基地完成。 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常遇难关,称“死亡之谷”。如何在科研与产业之间搭起桥梁?2022年6月,由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 ▲位于军山新城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 未来院院长李江华说,“落户三年来,做‘政府不能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创新必须做’的事。”该院建立“研发在高校、验证在中心、中试在基地、落地在园区”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助推一批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生“金”。 科研种子“挂果” 连日来,对氢成绿动董事长、首席科学家成晓北博士而言,是“累并快乐着”。 累,是成晓北忙着推进国产氢内燃机发电机组商业化;让他欣喜的是,高校积累40年的氢内燃机技术,经未来院中试“锤炼”,终出实验室,不再是“躺在论文和专利里的成果”。 据悉,该机组热效率达到44%,在大功率氢内燃机中实现率先突破,未来计划推广应用至矿卡等领域。 与此同时,华中科技大学秦应雄教授主导的“激光加工头及集成装备中试项目”也通过关键验证。其团队专攻激光加工头核心部件——高性能镜片。 秦应雄比喻:激光加工头是“光学菜刀”,其镜片是锻造它的“特种钢材”。团队的创新技术让这把“刀具”更锋利高效。 “打破德国技术垄断,解决了国内激光龙头企业的技术痛点。”秦应雄介绍,团队研发的技术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成本降60%。目前,产品已批量生产,客户覆盖近半国内激光上市公司。 未来院中试车间的“魔法”正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车规级固态电池样品即将量产;米级金属3D打印技术国际领先,相关产品与技术已实现应用;球形粉金属材料成形效率大幅提升5-20倍;钛合金构件正为国之重器淬炼成型……一批科研“种子”在这里破土而出,排队进入市场。 截至目前,未来院已建成14条中试产线,其中12个项目团队进入试生产阶段;10余项成果完成工程验证,并推动制定14项标准和规范;先后孵化出10家科创企业,累计获得各类融资破亿元;3万平方米的中试车间入驻率超八成,一批科研项目正马不停蹄规划扩建二期产线。 “千里马”竞相奔腾 6月16日,走进未来院中试基地,鳞次栉比的厂房内,一条条高速运转的中试产线映入眼帘。这里正成为连接科研“发现”与市场“产品”的关键桥梁。 在7号厂房,高功率激光金属增材制造设备中试产线。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刘宇光紧盯着一台自主研发的3D打印设备,实时观察铝合金零件成型情况。 “学校实验室受限于空间,难以容纳大型设备和验证产业化所需的关键环节。”刘宇光说,在中试基地不仅深入了解到项目运作、市场需求,还见证了技术在市场的实际效果。“‘车间’做研究,提升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在相邻厂房,由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主导的固态锂/钠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进展迅速。依托中试基地,该团队仅用6个月时间便建成覆盖研发、生产、测试到成品的全流程中试生产线,建设周期比预期时间缩短一半。 项目核心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李卓介绍,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正在攻坚车规级电池量产检验。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吸引6000万元融资。 秦应雄团队创立的华秦激光,由未来院孵化。从成立到产品应用,历时不到一年。秦应雄团队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激光技术领域深耕二十余载。 “创业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呀。”此前,秦应雄曾遇产业化难题。一筹莫展之际,未来院向华中科技大学优质科研项目启动征集与遴选。 双方一拍即合。“选择入驻未来院中试基地,正是看好武汉经开区优良的产业生态和创新政策环境。” 项目入驻后,未来院提供法律、知识产权、创业辅导等全方位孵化服务,并高效协助完成水电改造、电力增容、安全生产、人才公寓入住等保障工作。“‘专业人做专业事’,让我们团队只用专注科研。”秦应雄说。 成立两年,华秦激光营收从百万跃至千万,其创始人秦应雄入选“车谷英才”。目前,这家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青年人才加入。 跨越“死亡之谷” 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0%。这意味着大量成果停留实验室,难入车间市场。业内将技术供给与商业需求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比喻为“死亡之谷”。 李江华对此深有体会。他说,科研往往需要较长周期,而市场则瞬息万变。一项技术今年热,明年就或遇“寒冬”。 “入驻项目坚持‘优中选优’。”李江华介绍,未来院在中试项目的遴选标准中,明确要求项目技术成熟度需达到4级以上。这意味着项目不仅要具备较强技术创新性,还须有实验室成功样机,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前景,能制定2~3年产业化规划。 李江华举了一个例子,曾有一位大学教授提出一项创新项目构想,但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对于具体解决何种市场需求、目标应用场景等关键问题,团队尚未形成清晰思路,市场风险大,最终未能入选。“三年深入评估50余个项目,14个脱颖而出。” 科技成果转化常被描述为:实验室阶段是“从0到1”的突破,产品化是“从1到10”的发展,而规模化产业化则是“从10到100”的飞跃。当前,不少科研成果虽然完成了从“一张纸”到“一件产品”的初步跨越,但要实现“产品到钱”,仍有多重障碍。 “高校擅长培育‘种子’,我们聚焦破解‘最后一公里’。”李江华说,科技成果转化需闯多道“关”。缺启动资金,难引早期投资,都会致成果“束之高阁”。 为破解入驻项目投资风险难题,未来院创新性地构建了“多元共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合作机制。通过提供研发中试空间和部分引导性资金支持,研究院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共同搭建专业化的中试平台,有效降低早期风险。 本月初,武汉经开区首支10亿元科创基金完成备案,即将正式开启对外投资运作,车谷硬科技项目“研发-转化-产业化”迎来新机遇。 眺望军山新城,李江华信心满满。他说,正在建设的大军山科技创新园与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比邻,形成了良好的创新集聚效应。未来院将适时启动二期科创园,进一步打通高校科研成果“一出校门,直达车间”的产业化通道,助力更多创新种子跨越“死海”,成长为参天大树,助推武汉经开区加速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
上一篇:武汉经开区|开业倒计时100天下一篇:分3期!沌口这个公园公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