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46家迁入,高新技术企业加码布局武汉经开区

发布于:2024-6-26 09:01 89人参与
连日来,英弗耐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弗耐思”)创始人、董事长李威博士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一边跟进团队研发进展,一边盯产品量产交付。3个月前,该公司正式从江苏迁入武汉经开区,布局车规级芯片研发及应用产业化基地。

据不完全数据显示,仅2022年到2023年,和英弗耐思一样,选择从原登记地迁入武汉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家。“目前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攀升,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武汉经开区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说。


成立于2021年的英弗耐思,专注于提供车规级专用模拟芯片、高性能功率驱动芯片及其应用解决方案。团队深耕汽车、模拟芯片行业近20载,已自主研发多款车规级芯片,其开发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源系统在功耗、效率、体积等指标上行业领先。公司产品供货于广汽、东风、长城、陕汽等国内头部整车制造厂。

▲搭载英弗耐思自研芯片的汽车座舱中央控制器

为何将公司从江苏镇江迁移到武汉经开区?英弗耐思创始人、董事长李威博士表示,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团队和业务大多向武汉聚集,目前武汉研发人员超70人。公司布局武汉,就是选择来到客户身边,方便就近配套。此外,武汉经开区是湖北省汽车产业主阵地、“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一批汽车上下游企业在此集聚,协同创新。


笔者梳理发现,和英弗耐思一样从包括“北上广苏”等原登记地转身,继而扎根武汉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在少数。

2021年10月,脱胎于武汉纺织大学的维晨科技,从千里之外的广东回鄂,在武汉经开区安了家。作为武汉经开区首批院士专家引领项目,去年5月,维晨科技迎来正式投产,从最初开通一条年产量10万只的滤芯生产线,到当年扩大产线至年产量30万只,产能增加了2倍。

▲维晨科技技术总监刘轲展示团队自主研发的纤维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8月,维晨科技“生物制药用纤维基过滤分离膜材料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获得武汉市级立项,获批500万元经费支持。

“现在车间每天马力全开地忙生产,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有时候工人们还需要加班赶订单。”在维晨科技技术总监刘轲看来,搬家的决定是正确的。落地武汉之后,企业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省去了武汉纺织大学研发团队到广东工厂两地奔波的时间,研发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投产周期大幅缩短,厂房生产线也步入正轨,“市场开拓、生产研发等多点开花”。

几乎同一时间,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维斯克科技有限公司,将企业发展的下一站同样瞄向了武汉经开区。“武汉科教人才优势显著,公司研发团队大部分在武汉。考虑到研发人员投入较多,且武汉经开区出台的‘科创33条’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将公司从江苏迁移武汉成了‘最优解’。”维斯克科技总经理王洪亮说。

“我们是一家专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推进搬迁武汉经开区的相关手续。”近日,上海一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透露,该公司今年底将正式迁入武汉经开区,看中武汉经开区正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拥有完善的全产业生态圈,对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发展机遇良多。

高新技术企业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主体,更是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提供强劲动能。从2020年331家,到2023年突破1700家,近三年武汉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倍,其中不仅包含本土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一批从全国各地迁入的高新技术企业扎根车谷。

高新技术企业为什么会如此青睐武汉经开区呢?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对标先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数据显示,在《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营商环境便利度方面,武汉经开区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科创33条”“知识产权8条”“人才黄金10条”“企业上市10条”等政策。此外,该区不断完善高企培育科技型企业基础信息库、高企后备培育库和高企申报库建设,并加大专业型孵化器的创新空间建设力度,为企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接力式”服务。

采访中,多位企业家纷纷表示,除了政策吸引外,企业与武汉经开区产业特色相吻合也是搬迁的重要动因。他们认为,城市的吸引政策叠加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集群,企业迁入后就能较好地融入新的发展环境,快速驶向正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netease 
我来说两句 0人跟贴 | 89人参与 | 手机发跟贴 |注册
文明上网,请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沌口之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