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潮澎湃
发布于:2024-4-14 12:49 有86人参与
4月10日,走进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白黄颜色的大型钢结构纵横交错,整个工厂干净透亮。生产线上,红绿指示灯不停地闪烁着,机器的滴答声不绝于耳。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抓取机器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挥舞着大“手臂”,不知疲倦地运转,展现出现代化智能制造的魅力。 3月6日,武汉经开区汉南通航机场上空,一架新型无人机自主驶入跑道并顺利升空。在全天候条件下,该无人机对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进行了验证,并成功执行遥感、监视及目标定位等多种任务,全程飞行30分钟。 2月27日,车身绘有祥龙图样的“萝卜快跑”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先后驶过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白沙洲大桥,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万里长江第一跨”,跑向武汉大街小巷。自2022年8月,“萝卜快跑”在武汉经开区启动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应用,至今已投入无人驾驶汽车300辆,测试里程、覆盖人口都呈现指数级增长。 这些曾被视为科幻片中的景象,如今在武汉经开区这片创新热土上真实上演。“新质生产力”这个经济领域的焦点词汇,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创新驱动的力量。 如何把握住这一时代机遇?武汉经开区勇立潮头,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驱动力。 科技创新“点亮”新质生产力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在武汉经开区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氢能产业、新材料产业、智能驾驶、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形成巨大的规模体量。因此,武汉经开区需要在更多新赛道上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足以支撑经济整体的跃升。 去年,武汉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0家、净增超700家、占全市超四分之一、高企考核得分全市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780家、同比增长110%,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1亿元、同比增长19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过45%。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武汉经开区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 不仅于此,武汉先进院、武汉未来院等创新平台也陆续入驻车谷,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架起铁索桥,跨越“死亡谷”,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新材料产业是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面向新能源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两大领域,武汉先进院已在微胶囊,气凝胶,有机硅,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等方面取得“硬核”进展。 同样深耕在材料产业,自2000年创立以来,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高强度研发投入,成功突破光刻胶、抛光垫、柔性显示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成为国内唯一全面掌握抛光垫全流程核心研发和制造技术的供应商,让“中国芯”吃上“中国粮”。 目前,鼎龙控股正在武汉经开区建设先进电子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顺全介绍,该项目将聚焦半导体、新型显示、新能源等领域,打造产研基地,推动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产业升级、层次提升。 氢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湖北省《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示范核心区。 目前,武汉经开区已聚集14家国内外知名氢能企业,涵盖燃料电池、整车制造、检验检测、制氢、加氢站运营、车辆运营等产业链各环节,氢能全产业链雏形显现。 ▲武汉绿动氢能研发人员正在做产品测试实验。 在武汉经开区氢能燃料电池产业“成绩单”上,武汉绿动已成为当前华中乃至全国最大的氢能研发和生产基地,从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到氢燃料电池电堆全部实现“车谷造”;武汉雄韬氢雄自主研发的130kW燃料电池为国内“首台”通过国家强制检验认证的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众宇动力取得国内首张船用燃料电池产品型式认可证书;武汉理工氢电开发国内首批膜电极定制设备,建成燃料电池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跻身全球膜电极供应商前列…… 武汉理工大学潘牧教授还透露,眼下,他所带领的武汉理工氢电研发团队正在开发高功率、低成本的膜电极产品,探索将膜电极和电池技术相结合,做成一体化设计结构,进一步延长电池寿命。“预计明后年会推出市场。” 传统产业安上“新质生产力”翅膀 新质生产力仅出现在新兴产业上?答案,并非如此。 武汉经开区作为全球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具备显著的制造业发展特色。在这里,传统产业早已插上“新质生产力”的翅膀。 走进三环电器喇叭分公司生产车间,嘀嘀嘀的喇叭声不绝于耳。只见流水线上的小机器人“张牙舞爪”,将一个个精密零部件迅速抓取、放下,经过铆接、粘合、检测等工序,平均4秒钟,一只巴掌大的蜗牛喇叭便下线了。 从三环电器向东出发,7公里外的东风李尔武汉工厂车间,在工厂整烫区,机械臂正在熨烫“穿”好“衣服”的座椅,利索烫完后,机器人准确定位向上拉起座椅头枕杆,以检测杆架流畅度,还有机器人拉出安全带插入锁扣,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通过工业机器人、AGV等智能生产设备的投入应用,结合自主开发的信息系统,东风李尔武汉工厂实现了生产运营数据自动采集,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在已实现提质增效25%的基础上,企业仍在自我加压,提升爬坡实力”。 ▲工业机器人成为中创新航工厂内,新能源电池智能制造的主力。 视线移至汉南,走进中创新航武汉基地智能工厂,整洁有序的车间里,响起音乐声的AGV自动小车,正替代人工举起极卷(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而产线旁的AGV自动小车则根据系统数据自动上下料,保持着低限度的仓储压力和不停工的供料节奏,构建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全流程智能制造。 这是人力解放与效率提升的双赢。中创新航副总经理孙敬介绍:“工厂所需的人少了,效率却大幅提升,实际产能达到设计产能的110%以上。” 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武汉经开区正实现生产组织模式的变革和效率提升。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让人车交互成为可能。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汽车机器人”。 在“智能汽车机器人”的心脏领域,2018年落户武汉经开区的芯擎科技,于今年3月28日宣布,已顺利完成数亿元的B轮融资。其独立设计研发出“龍鹰一号”芯片,累计出货量超过23万片。 不久前,芯擎科技又对标国际最先进产品,推出龙鹰智驾AD1000芯片,即将推向市场。该企业负责人说:“这款芯片不仅代表着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的新高度,更是对全球智能驾驶行业的一次强有力冲击。” 软件定义汽车。在“智能汽车机器人”的大脑领域,今年5月,东软集团南方研发基地将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入驻千余名软件人才,打造软件核心竞争力。 这是继沈阳、大连之外,东软集团的第三个大型研发基地。东软集团(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经锡介绍,今年5月,该基地将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入驻千余名软件人才,打造软件核心竞争力。 “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3月26日,首届“湖北精品”发布活动在武汉举行,岚图汽车凭借其出色的产品品质和创新实力成功入选; 日前,华砺智行入选“2023车路协同优秀服务提供商”榜单,成为全国8家荣获该项荣誉的企业之一…… 短短几天,武汉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佳讯频传。在新的“科学的春天”,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企业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正助力中国车谷向“新”而行。 作为武汉市设立的首批“创谷”,南太子湖创新谷是武汉经开区创新创业的热土之一,培育了芯擎科技、华砺智行等一批科技创新型“明星企业”。 走进位于南太子湖创新谷的车凌科技,百余名年轻人端坐在电脑前,办公室里此起彼伏地响着敲击键盘的声音,与手指点击鼠标的清脆声响。新一代智能座舱产品从这里诞生。 车凌科技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汽车软件生态服务。2022年从杭州迁至武汉经开区。一年后,该公司员工从40人迅速增至200多人,合作“朋友圈”拓展至东风、北汽、吉利等国内外知名车企。 在智能网联领域,车凌科技研发的“智能网联测试系统”可进行智能座舱、整车功能、整车网络、utosar架构、智驾仿真、新能源三电等多方面的测试,产品覆盖数十种不同硬件、系统、软件及周边件组合的车型,装车量已达上百万台。 “车凌科技的成长只是一个缩影。”园区运营管理方经开创服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南太子湖创新谷已聚集各类科创企业和平台机构900余家,尤其是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产业聚集度高达70%,包括国内智能语音头部企业科大讯飞、专注于高性能车规级芯片研发企业芯擎科技、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法雷奥、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大唐互联、智慧交通行业瞪羚企业华砺智行等,正加速成长为车谷科技企业集中地、创新资源聚集地。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也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如何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加速形成企业创新矩阵引力场? 加码“科创”,打好“科创+产业”牌是解题思路之一。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步伐。武汉经开区加大专业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力度;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推动设立科创基金;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聘请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和知识产权诊断服务,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从2021年起,武汉经开区相继出台“科创33条”“知识产权8条”、人才强区政策“黄金十条”等惠企举措,每年拿出30亿元,从产业、知识产权、高科技人才引育等多个方面鼓励企业积极投入研发创新。近两年来,“科创33条”兑现政策近6亿元,其中半数兑现资金聚焦于新兴产业培育和核心技术攻关。 2023年,武汉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0家,排名跃升至全市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9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 此外,武汉经开区生产总值(GDP)达2150亿元、增速7%,在武汉市占比提升至约11%。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600亿元大关,总量继续稳居武汉市第一。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重构,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新赛道,不仅是时代赋予武汉经开区的历史使命,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武汉经开区万余家制造业企业和深厚的综合制造根基,正在成为孕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肥沃土壤。 面对未来,武汉经开区也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向“高”攀登,向“新”转型,向“远”突破。 |
上一篇:总投资近18亿!武汉经开区杉杉下一篇:沌口|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停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