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395路公交,5G+北斗:让智能道路与汽车驾驶人“对话”
发布于:2021-11-29 17:16 有369人参与
安装有车路协同系统的395路智能公交车,乘客在乘车同时可以通过车内大显示屏获相关信息。 “前方有红灯,建议以18~35千米每小时的车速行驶。”27日,一辆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运行的395路智能公交车即将到达武汉体育中心旁的路口时,车内的显示屏上传出了这样一条提醒。与此同时,路口其他车辆的位置信息也以小图标的形式出现在了屏幕上。公交车司机立即降低车速,到达路口时,红灯刚好变成了绿灯,公交车直接通过路口,行驶过程十分畅通。 “这不是目前汽车上使用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而是由安装在道路上的路侧设备‘告诉’汽车的。”随车的武汉中交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由该公司设计的车路协同系统,目前正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以下简称武汉示范区)进行运营测试。 成立于2007年的武汉中交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老牌央企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面向全国交通建设市场而建立起来的全资子公司。这家专注于智慧交通和交通安全领域的年轻企业,今年成功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近日,记者走进其主导设计的多个示范区、实验室,探秘其打造智慧交通和交通安全的背后。 ■ 5G+北斗车路协同系统: 让车与路可以直接“对话” 在武汉示范区调度室内,记者看到一面巨大的显示屏,上面显示着测试区内的道路交通状况,调度员可以随时查看每条道路上的红绿灯运行、车辆行驶、道路拥堵等状态。 “这些信息全部是由安装在道路、车辆上的设备实时传到调度室的。红绿灯倒计时提醒只是车路协同系统中的一项应用,只需要在车辆上安装一个类似ETC的OBU车载设备,就能实现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的‘对话’。”公司副总经理王恩师介绍,不同于单车智能方式,车路协同系统更具整体性。 据了解,目前在武汉示范区的道路上已广泛安装了雷达、摄像头、边缘计算等路侧设备,能对整片区域的交通信息、路况信息、车辆信息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实现前向碰撞预警、绿波车速引导、显示交通信号灯状态、前方路况信息等多项功能。“比如路口突然出现行人,路侧设备就可以快速检测并发送预警信息。” 该公司参与了武汉示范区二期主体工程设计,这是全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中规模最大、场景最多的示范区,采用“5G+北斗”车路协同系统,是国内首个独立组网的商用5G通讯网区域和国内最先进的V2X车路协同测试区域。在武汉示范区内,目前已有5辆395路公交汽车已经更换为这样的智能公交,还有236辆公交车进行了智能化升级。 395路公交车司机段汉文有25年公交车驾龄,驾驶智能公交已有一个多月,他对手边这个“新工作伙伴”非常满意:“这些辅助设备能提前告诉我们红绿灯信息,盲区检测、碰撞提醒功能也很人性化,驾驶体验和安全性和以前相比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 驾驶模拟仿真平台: 既能“预测未来”也能“还原过去” 驾车走过武汉市四环线沌口长江大桥的司机,可能会发现道路上有这样的标识:一段规律排列的长方形图案与车道分隔线一起向前延伸,向前行驶时,快速变化的图案,让驾驶人对速度的视觉感受和实际车速产生了差异。 “80千米每小时的车速在驾驶人感受上可能只有60千米每小时,这样可以减轻驾驶人的驾驶疲劳,提高其对周边环境的注意力,进而保障行车安全。”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邓敏介绍。 沌口长江大桥上的这段视觉减速标识是在该公司搭建的驾驶模拟仿真平台实验室中设计出来的。记者走进驾驶模拟实验室,只见一辆小轿车被六个机械臂架在空中。进入车内体验驾驶,能看见车辆前后均有实时变化的道路图像投影在墙上,操控车辆进行左右变道、刹车加速等行驶动作,机械臂也会带动汽车作出相应调整,驾驶感受十分逼真。 邓敏说,沌口长江大桥在建设时就提出要设计视觉减速标识,然而,仅借助设计人员无法确认减速标识排列方式、排布频率。“减速标识的排列太疏松,无法实现降速的视觉效果;如果太密集,过于高频的图形变化会加重驾驶人的视觉疲劳,我们利用这套模拟驾驶系统反复实验,最终确定了合适的参数,并成功应用在沌口长江大桥上。” 既能“预测未来”,这套平台也能“还原过去”。邓敏介绍,如果将交通事故现场的行驶轨迹、刹车印等信息输入系统,就能在实验室里反复重现事故现场,最终分辨出事故原因是道路设计缺陷还是人为因素。“交通场景中主要就是人、车、路、周边环境四大要素,确定了这四种要素的基本信息,我们就能构建出高沉浸感仿真场景,完成各种复杂的交通测试工作。” 借助驾驶模拟仿真平台,武汉中交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还将完成京港澳高速广州至深圳段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评价,将实现既不影响施工进程,又能保证道路通行效率。 ■ 智慧路灯隧道安全: 年轻公司面向未来打造智慧交通 在中法生态新城,一套智慧照明系统即将投入建设。据悉,这套系统将以路灯杆为基础,汇集照明、通信、交通监控、交通标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高度集成的设计方式能极大程度地减少开挖建设次数,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美化城市道路。 记者获悉,该公司正在搭建一个隧道通风排烟及疏散救援试验研发平台,预计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后将首先用于武汉两湖隧道通风方案设计。研发中心张副主任介绍:多数隧道里的双向车道都在同一层,通风排烟可以向上排,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直接在平房上建个烟囱。而两湖隧道采用的是上下双层车道设计,上层车道的空气可以直接向上排出,下层车道就需要经过缜密设计,以最大程度提升通风排烟效率和隧道通行的安全性。 据了解,该公司还承担了“京港澳高速公路鄂渝界至军山段改扩建工程”,该项目是《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计划实施的智慧高速示范项目。“项目内设计了更加精准的车道级行车安全引导、更加便利的‘准自由流’收费方案,搭配智慧服务区建设和大规模改扩建智慧保通等亮点,将为湖北省营运高速智慧化升级改造打造一整套可复制、可应用的实用方案,引领全省高速公路智慧化发展转型升级。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的初步审查。”公司总工程师郭志杰表示。 “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细则》等多项标准规范也是由我们编制完成的。设计和审查国内多条智慧高速建设项目,我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公司总经理闵泉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展开武汉中交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12页介绍册,其典型项目介绍就占据了9页篇幅,涵盖科技研发、新基建、工程总承包、机电工程和安全设施设计等多项领域。 闵泉介绍,我们是交通领域一家年轻的专业“小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50余人,平均年龄才30多岁,大部分员工都是研究生学历,我们以科技研发为龙头,以智慧交通及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公路机电和交安设施工程承包为主业,年产值可以达到5亿元,平均一个员工一年能产生300多万元的效益。 “智慧交通目前在全球都还处在培育和发展期,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掌握着丰富的经验资源、顶尖的人才资源,将会持续钻研智能技术在传统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形成面向未来的智慧交通技术支持体系。”闵泉对未来信心满满。 |
上一篇:一个月倒计时 | 武汉地铁16下一篇:沌口三角湖小学生牛:会自动开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