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口之声

查看:1864 回复:0 发表于 2011-11-22 19:18
发表于 2011-11-22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内容来源于沌口之声:zhuankou.com

前网易副总编张锐和CEO丁磊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WX哈哈 于 2011-11-22 19:19 编辑

离开网易:丁磊的话就该认吗?

在离开网易前,张锐曾找丁磊发生过一次对话。

“为什么今天你是我的老板?我却不能当你的老板?”——丁磊:“一命二运三风水,你就认吧。”

在学院路一间不起眼的公寓楼咖啡厅,一杯拿铁下肚,张锐回忆着自己要离开网易的那段日子,也一并聊起当时规划的创业梦。

这段对话发生在今年年初。适时,张锐还任网易门户副总编辑。

在前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离职后,网易门户架构进行调整,很多人事岗位进行重调,而张锐的位置没变,仍旧主要负责UGC内容。

2010年,张锐嗅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意识到在传统PC互联网上流量不具优势的网易门户可以提早在移动互联网展开布局。

当时的搜狐门户PV/UV比在12左右,在门户中位列最高,新浪其次,数值在7左右,而网易较低。当然也存在客观因素,网易门户当时的规矩是一篇新闻3000字以上才准分页,而搜狐“特别喜欢分页”,这也有助于搜狐门户提升PV/UV比值。

曾有网易人士告诉笔者,在业内口碑相传的网易公开课、网易新闻手机客户端等都是张锐亲自带领的产品。而目前,网易新闻手机客户端的PV/UV比是PC端网易门户的4倍以上。

由于成绩优异,网易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投入的产品也激起了丁磊的浓厚兴趣。

“外界认为丁磊只把注意盯在养猪和游戏上,其实不然”,张锐称,网易门户上一篇文章的一个小错别字都曾被丁磊揪住来问,事实是丁磊对网易的每项业务都事无巨细,但“与马化腾(微博)还有些产品创新和商业冒险精神不同,丁磊在商业投入上通常需要一个不断自我证实的漫长过程”,这可能导致网易产品在运营时机和资源投入上跟不上趟。

据悉,网易公开课的项目在起初时,丁磊并没有给团队划拨一分钱,而当成绩在业内广为流传时,丁磊才决定拿出100万元给予团队用于运营推广。而目前装机量近300万的网易新闻客户端在当时的市场费用也才几十万元,三元桥某大厦的楼宇广告也是内部资源置换弄来的,评估来说也就一百多万元。

在游戏、邮箱之外,网易对产品运营上的“慢投入”、“轻投入”也影响着网易微博的发展。网易微博于09年12月开始秘密研发,2010年1月开放内测,是在四大门户中于新浪之后第二个推出微博产品的。但推出后一直不声不响。

不过张锐透露,网易微博也是自己亲自带的产品,网易微博出来后没有运营好,自己理应承担最大的责任。

“战略错误了”,张锐称,“当时我还没发现微博的强媒体性,始终认为它就是个社交产品,坚持不搞名人认证那一套,等到了今年1月,被压得不行了,才不得不重拾认证体系,但时间成本已有1年。”

与去年相比,网易微博开发团队已换了几拨人,原有的开发人员多半已离开网易。一名原网易微博产品人员称,事实上微博这种产品很大程度在运营,你说腾讯、搜狐和新浪在微博产品上又能有多大差别?但结果又是怎样?

“要运营没有钱不行。”谈话中,尽管张锐提了很多感谢老东家的好话,但旁观者仍然能感受到其情不自禁流露出的落寞与无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难道就该认吗?

       脑海里不断浮现丁磊对自己那句回应的张锐,已经没有了在大公司继续干的念头。“其实,我与丁磊岁数也差不多大的”,张锐吐出一口气。

2010年3月,方三文离职;今年5月,张锐步了老同事后尘,也从网易离开;今年9月,又一名原网易总编辑唐岩离职。而唐岩与张锐一样,离职后创业的都是移动互联网项目。

开始创业:方三文是我最欣赏的人

“方三文是我最欣赏的人。”

张锐谈到,方三文离职后,自己一直默默的关注他的创业项目,“你看他的i美股,自打一创建出来就占市场第一,因为传统的资讯门户没有几家是专做这个,并把这个领域能做扎实的。”

目前,i美股不仅局限于传统资讯的播报方式,还在社交领域展开尝试。

张锐微笑称,是网易培养了我们这些现在离职创业的老员工独立思考、另辟蹊径的特性。

在离职前,张锐已经在网易负责了近一年半的移动互联网项目。而就在今年年初,张锐还曾远道广州分享网易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心得,告诉创业者哪些产品门户一定会做,哪些更是留给创业者的好机会。

但今年5月,张锐自己也成了一名创业者。

“创业,自己想了大半年,首先肯定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其次再来在这个领域看看合适的项目来切入。”张锐称,自己几乎是创业项目的确立与离职同时进行的。

张锐找到的创业伙伴是曾柏毅,这个年纪不大的男生先于张锐半年从网易出来,曾经负责网易有道的搜索、词典等项目,被张锐夸为产品技术奇才。

“在选择具体项目时,自己已经明确不会再碰社交类和游戏类了。”张锐认为,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已经是腾讯和新浪的天下,而游戏同质化也很严重,已是红海。

此外,目前很火的陌生人社交和拍照应用,张锐也不看好。“陌生人社交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只有融入某个场景之中才能激发交互的活跃度,大而一统的陌生交友不一定适合创业者做。”而市面上多如牛毛的滤镜等工具化应用,也很难在大平台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例如手机浏览器,它其实是手机操作系统的天下,操作系统的一个补丁将决定你的生杀大权。

“选项目的过程其实挺有意思”,张锐称,当时自己和曾柏毅一起每天翻着iPhone上的APP Store看分类,发现儿童教育类和健康类还是一片蓝海,但已经有萌动的爆发增长趋势,尤其是前者目前已经增长更大。

结合自身团队特点和国内情况,张锐开始把项目锁定在健康分类上。

理由是,国内儿童使用智能机的并不多,而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且国内的医疗环境很差,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市民去趟医院看个病都艰难,白领更是会在意看病途中消耗的时间成本。另外,国内医药市场整合的空间也很大。

更让张锐兴奋的是,在国内,健康类的手机应用几乎没有。这些都是创业者的绝佳机会。

找准了分类,还要再细分。

张锐和他的团队开始在健康上摸索了一大堆切入点。比如,用卡路里来测算肥胖的程度,围绕想减肥的用户做文章;再比如,用语音模式加资讯来做电台上非常火的知心姐姐心理咨询应用等等。

不过,冷静分析发现,这些应用虽然可能由于题材原因,在推出后获得较为广泛的下载量,但商业的可延展性不够具有更大的想象力。在日夜讨论之后,一个后来命名为“春雨掌上医生”的应用方案浮出水面。

项目确立之后,张锐和他的团队为这个产品研发了5个月的时间,产品将很快在iPhone的APP Store上线。

       商业浮想:冷门领域里的规模路

目前“春雨掌上医生”类目分为疾病库、就近寻医、个人中心。疾病库,主要积累日常病症的病理情况,方便用户查阅;就近寻医,则运用了LBS元素,可查找用户附近的医院和药店;个人中心,则是为满足产品的用户ID体系。

在产品首页,“春雨掌上医生”还凸显了两大应用:症状自查、咨询医生。就“咨询医生”来说,产品可提供文字、照片、音频、视频四种描述病理的方式,让用户直接与医生实时沟通。

为了解决医生问题,张锐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与国内三甲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已有一家三甲医院与“春雨掌上医生”签订合作协议;一种是,与医生个体签约,有全职和分时段的兼职两种。

张锐称,聘用医生的标准一定是在三甲医院工作过的博士以上学历。目前已有4名全职医生在张锐的团队工作,而张锐未来的招聘计划是100名。

这的确是一个有想象力,有延展性的产品。其中两个杀手级应用暗含着未来可能的商业模式:

一、面向线下药店、医药类B2C电商的药品比价搜索。在国内,医院的药价不透明,但线下药店的价格已足够透明,再加上逐渐开放的医药类电商,靠带流量的“导购”模式就有变现希望。张锐称,国内光医药代理商就有40万。

二、音、视频医生咨询。这个模式类似“呼叫中心”,但它能满足用户看病的便利性和隐私性。就仅拿各地方电台晚上10点档的两性健康、泌尿生殖疾病咨询节目来说,它们为什么火?一方面也证明了国内用户有看病的隐私需求和健康常识普及需求。

而在医生咨询方面,也暗藏着未来可能的增值收入模式。为了防止用户规模爆炸增长所带来的无关咨询信息,张锐的方法是每天限制100个号来供用户免费咨询。这一方面也减轻了签约医生的工作压力。

对于超出每天100个号发放限额的用户,以及一些特定的、复杂的病例,张锐考虑采用增值收费。

事实上,医院方对此不仅不会排斥,还会欢迎。张锐要做的,只是通过这个平台,满足用户的咨询部分,但并不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环节,则交给医院和药店。

这也是一种O2O,把黏着在平台上的用户引导到用户适合的线下药店、医药B2C网站和医院。

在国内移动应用市场,切入健康领域的还有丁香园。但与“春雨掌上医生”主要面向普通消费用户不同的是,丁香园通过搭建详细的药品数据库黏住了一大批专业的医生用户,以此对医药厂商构成了可变现的影响力。

目前,张锐和他的团队已拿到A轮价格不菲的风险投资。对于一个还未正式上线的产品就能拿到A轮美元融资,张锐称,“移动互联网,速度,决定起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41号  鄂ICP备16012356号-5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