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口之声
标题:
林丹当硕士惹争议
[打印本页]
作者:
晓陌
时间:
2012-10-20 22:22
标题:
林丹当硕士惹争议
伦敦奥运会已结束了两个多月,但对奥运冠军的各种奖励还在继续。在房子、车子和票子的发放告一段落后,原本与这番热闹不搭界的“象牙塔”,亦不甘寂寞地走上前台。人气极高的羽毛球男单冠军林丹,近日就风风光光地从华侨大学校长手中接过硕士学位证书,他也因此成为国羽队中学历最高的运动员。消息一出,随即引起了网友热议。人们感兴趣的,并非是林丹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第一位现役运动员硕士,而是林丹在常年训练和参加国内外比赛之余,是如何拿下硕士学位的。很多人提出疑问,在林丹获得硕士学位的背后,是否存在奥运冠军为学校扬名,学校为奥运冠军获得文凭提供便利的某种默契?
依照福建当地媒本的报道,华侨大学以教师上门授课等方式保证了林丹等现役运动员完成学业,其间,并不存在为这些运动员降低学习要求的现象。
不过,记者日前就林丹具体是如何完成学业的,诸如他修满了多少学分,哪些课程完成得较好或较差,与普通学生的毕业要求是否有差异,毕业论文的主题是什么等问题,向华侨大学提出采访要求时,华侨大学却拒绝接受采访。
大学是高等教育场所,大学文凭是一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达到相应教育水平并通过考核的凭证。外界对优秀运动员以运动成绩换取大学文凭的潜在风险早有疑虑,华侨大学此时无法正面回应林丹等中国羽毛球队运动员能否确保学业完成和达到毕业要求,只会引起外界对“高校要的是奥运冠军的名声”、“冠军运动员挂名上大学”等说法的进一步质疑。
追求宣传效应 降低学习门槛
其实,林丹这种情况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闻。之前有许多高校,为了追求更好的宣传效应,纷纷争抢国家队主力、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等知名运动员。
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原本是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很多学校却是由退役或现役运动员构成了高水平运动队的主力,其根本目的不再是推动“体教结合”的落实,自主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并带动高校体育的全面发展,而是将其视作为学校扬名立万的工具。
据某大学副校长介绍,由于国家队现役运动员常年处于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之中,让这些运动员在业余时间完成大学学业几乎不可能实现。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为运动员保留学籍,等他们退役后再进校完成学业。但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却是学校以所谓的单独授课方式为运动员“开小灶”,实际上却是大幅度降低对运动员的考试和学分的要求。
文凭岂能当奖品 国外事例引反思
奥运冠军喜获文凭,大学的花名册上多了个明星校友,但在这看似“双赢”的结果背后,却让人不能不对文凭成为奖品这一现象心生忧虑。
我国因为体育体制原因,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早早就失去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国家设立的为优秀运动员提供免试就读大学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运动员早年文化教育荒废的缺憾,有利于运动员在退役后更好地走向社会,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这一政策的最重要价值正是运动员接受教育的过程。但真正的情况是,许多运动员没有感受过一天的大学生活,也达不到应具备的学识水平,却在挂了几年某大学学生的头衔后,和普通学生一样拿到了毕业文凭。早几年,奥运冠军杨威和刘国正都曾因“超学时”被大学清退,但最终还是顺利地拿到了其他大学的毕业证书。
而在国外,优秀运动员以竞技体育专才的身份被招收进大学的例子并不少见,但学校因为优秀运动员的知名度就对其降低学业要求的例子却几乎没有。有一个例子值得很多中国高校反思:德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巴拉克,在2004年向科隆体育学院递交过攻读体育管理学研究生的入学申请,却被科隆体育学院拒绝,因为科隆体育学院认为,依照巴拉克作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训练量和比赛任务,他不可能同时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学业。
欢迎光临 沌口之声 (https://zhuanko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