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发表于 2012-6-4 22:13

万达私有化之路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是如何由一家大连市西岗区区属企业逐渐成为王健林个人控股的民营企业,这是一个鲜为外界所知的故事。
  在中国证监会今年2月公布的《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中,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商业地产”)的名字赫然在列。
  工商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万达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持有万达商业地产53.533%的股份,王健林个人持股8.594%。由于王健林同时还持有万达集团100%股权,因此他本人实际控制的万达商业地产的股权比例达到了62.127%。
  毫无疑问,万达是目前中国最出众的民营企业之一,就像没有人怀疑王健林是万达这个庞大体系最核心的人物一样。
  然而,在过去24年,万达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私有化,王健林又是如何在所有权意义上成为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实际控制人,仍然是一段值得厘清的公司历史。
  试点之初
  1992年,万达作为东北地区首批股份制试点单位发起成立,注册资本1.2亿元,被等额分为12000万股,包括9600万股法人股,以及2400万股个人股。这是王健林争取来的一个机会,在那个年代,1.2亿元的注册资本并非小数目。
  公司的发起人共六家,第一发起人为大连万达房地产总公司,其他5家发起人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大连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渤海饭店集团公司、大连市煤气公司、大连鑫淼实业总公司以及大连电业局市内供电局供电技术服务公司。
  其中,大连万达房地产总公司持股58.33%,中国工商银行大连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2.5%,大连渤海饭店集团公司持股0.83%,大连煤气公司持股3.96%,大连鑫淼实业总公司持股3.96%,大连电业局市内供电局供电技术服务公司持股0.4%,另外20%股份由公司内部职工认购。
  大连万达房地产总公司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大连西岗住宅开发公司。大连西岗住宅开发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西岗区区属的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
  1988年的时候,当时任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王健林“跳槽”来到了这家公司。
  根据王健林的说法,凭借棚户区改造项目,万达赚取了第一桶金。这家在王健林接手前亏损数百万的区属企业,在其接手后的第二年即实现了营业收入1285.8万元、利润291.2万元的业绩。
  从股份制企业成立到2001年这十年,万达仍在大连从事着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发,建成了大连历史上一次性动迁人数最多的新开路校区,并在1997年这一年开始向全国大规模扩张。至今在南京、昆明、长春、南昌等城市还能看到作为纯住宅开发商的万达在那段时期建成的项目。
  在这十年期间,万达集团的股权结构未有大的变化,由于扩张需要资金,对股东的分红则渐渐停止。
  步步为营
  2002年起,万达开始由住宅向商业地产转型,万达商业地产前身“万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也就是在这一年,万达集团启动了私有化进程。
  在2002年7月31日这天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大连万达房地产总公司将持有的万达集团的3000万股股份转让给了一家名叫北京合兴投资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每股1.67元。此外,大连华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也将其持有的600万股股份转让给了这家公司,其中100万股的转让价格为每股2.2元,另外500万股的转让价格为每股2元。
  工商资料显示,北京合兴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大连一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双喜以货币方式投入500万元,占总注册资本的50%,董学林和王健林分别以货币方式投入200万元和3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0%和30%。
  从公司成立到2007年12月注销,这期间北京合兴投资有限公司并没有实际业务。这家公司成立的目的,很难说不是为了帮助王健林实现对万达集团国有股权的收购。
  由于无法取得万达集团当时的财务数据,上述国有股转让价格是否公允不得而知。
  不过从仅有的1996年万达集团资产负债表来看,当时公司每股净资产已经达到3.1元。另一方面,1996年万达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仅1亿元,2001年万达集团的总销售额则达到40亿元。每股1.67元至2.2元的价格,与公司规模的扩大并不成正比。
  2002年,王健林完成了私有化万达集团的第一步,而到了2004年,私有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继北京合兴投资有限公司之后,另一家名叫“上海万尚置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浮出水面,并在万达集团这一年的私有化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2004年2月,大连煤气公司、大连华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自来水集团给水工程有限公司又陆续将分别持有的475万股、1000万股和475万股万达集团股份转让给了上海万尚置业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大连万达房地产总公司将持有的2050万股转让给万达集团的子公司——大连万达集团房地产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形成交叉持股的情形。
  仅过了1个月,大连万达房地产总公司继续将持有的900万股转让给了王健林个人,大连万达集团房地产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则将持有的2050万股中的2000万股转让给上海万尚置业有限公司。
  在2004年10月,大连万达房地产总公司所持有的最后1000万股被转让至上海万尚置业有限公司,彻底从第一发起人的角色中退出。
  而上述发生在2004年的股权转让价格均为每股1元,仅相当于万达集团1992年成立时的原始股价。
  工商资料显示,受让国有股的上海万尚置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在2010年底已经注销。公司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其中王健林个人出资3600万元,另一个股东为开发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的上海万达商业广场置业有限公司,出资400万元。上海万尚置业有限公司成立的目的显然也是为了实现王健林对万达集团国有股的收购。
  2004年底,国有股已经从万达集团全部退出,新的股权结构形成:上海万尚置业有限公司占41.66%,北京合兴投资有限公司占30%,王健林占7.5%,大连万达集团房地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大连万达房地产有限公司各占0.42%,内部职工占20%。
  清退20%的职工持股成为万达集团私有化需要清除的最后一个障碍。与国有股退出相比,由于职工股牵扯到更多个人的具体利益,清退过程并不顺利。
  根据《北京现代商报》当年的报道,在清退职工股的前夕万达正计划以REITs形式赴境外上市,这为万达集团在此时清退职工股提供了合理解释,但这也令原本有机会获得溢价回报的职工股持有者感到不满。
  2005年7月,麦格理通过银团贷款,向万达集团购买了9家万达商业广场,万达集团成功套现约31亿元。
  根据大连国资委2005年8月29日印发的《关于同意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退内部职工股的批复》,万达集团清退2400万股职工股的价格仅为每股2.75元,这一价格参照的是万达集团经资产评估确认后的净资产。
  照此说法,万达集团当时每股净资产的估值仅为1元,万达集团的净资产评估总值为1.2亿元。这与职工股东以及外界的想象大相径庭。
  最终,万达与麦格理合作以REITs形式赴境外上市的计划并未能成行,业界盛传理由是万达广场的租金回报率偏低,但职工股的清退工作却在当年即告完成。
  在完成私有化后的2年多时间里,万达集团的股权又几经转让,直到2008年3月,最终形成了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持股98%、王健林个人持股2%的持股局面。
  工商资料显示,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在2007年底时,王健林已持有其100%股份。万达集团全部股权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王健林一人所有。
  富贵险中求
  在王健林成为万达集团所有者至今,这家企业无疑更加烙上了王健林个人的印记。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王健林将“富贵险中求”作为了自己的经验之谈。
  近年高速扩张的万达,让业内感到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却是王健林个人风格的真实写照。
  万达集团已连续五年收入环比增长超过40%,2011年集团总资产达到了1950亿元,收入1051亿元,其中万达商业地产2011年收入占到953亿元,仅一年新开发的万达广场数目就达到20个。
  当今年2月,万达商业地产出现在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时,人们对于这家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问题以及会在何时登陆资本市场再次萌生兴趣。

  截至去年底,万达商业地产的前三名股东分别为:持股53.533%的万达集团,持股8.594%的王健林以及持股5.782%的建银国际资本管理(天津)有限公司。
  此外,股东名单中还有华控(天津)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大中太平投资有限公司、泛海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巨人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五谷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北京秦川大地投资有限公司等PE的身影。
  从私有化万达集团到上市计划的不断尝试,王健林表现出了对资本驾驭的特殊能力。(李越)
  相关报道1:
  万达院线:大而不强
  [ 院线公司对优质地段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万达院线如果固守万达广场将会失去万达广场之外的大批优质商业地段的市场 ]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大连万达集团(下称“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或许不会考虑做院线,也不会有今天国内第一大院线万达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院线”)。对于万达在文化产业上的大举投入——以31亿美元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公司,业内质疑声不断,已经尝到甜头的万达显然是要在影视文化产业这条道路上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逼上梁山
  若不是当年上影集团的一念之差或许不会有今天的万达院线。
  2004年前,还在专注于地产业务的万达没想过自己会办院线公司。
  知情人士透露,当初,万达一心想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了保证综合体有多种商业业态,万达也想把电影院这样的商业业态引入万达商业综合体内,因为电影院不仅不占用优质地段,即便放在综合体最偏僻的角落也可以很赚钱,而且还能带动综合体的人气。
  “当时万达只想引入一个好的院线公司。后来,万达找到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院线公司之一的上影集团。”上述人士说。
  不过谈判并不顺利。万达的想法是,万达广场建到哪里,上影集团的影城就造到哪里。在上影集团高层看来,万达一年要造十多个广场,上影集团就要跟着建设十多家影城,以一家影城投资2000万~3000万计算,一年就要投入2亿~3亿元以上,而当时全国票房收入才十多亿元,这让上影集团高层为难,最终放弃了此次合作。
  虽然被国内最强的院线公司拒绝,不过万达集团并不死心,又找到了当初非常看好中国电影市场的华纳公司,此时的华纳卖掉了在英国的所有影院,并看中了中国这块尚未真正被开垦的沃土。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年初,华纳宣布与大连万达集团合作共建“华纳万达国际影院”,双方先后在大连、天津等5个城市建立了5家具有五星级水准的多厅影院。不过很快双方合作不欢而散,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合作生变很可能是政策影响,由于双方主要合作模式是万达出资建设影院,华纳协助万达建设影城并提供一定技术支持,影城还可以使用华纳卡通人物。双方还约定时机成熟后将合资经营,可是过了近两年,华纳未出一分钱购入影线公司股份,华纳这种只出知识产权(主要是卡通形象使用权)、不出钱的做法很难让万达接受。华纳也有苦衷,由于政策上外(微博)资进入我国影院市场有限制,华纳迟迟无法进入实现对影院的收购。双方合作就此作罢。
  经过两次碰壁后的万达,此时已经很难找到更好的合作者,此前找的两家都是国内以及国外数一数二的院线巨头。于是万达一横心,干脆自己做院线。2005年,万达集团出资900万、万达集团房地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共同成立了北京万达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正式进入电影文化产业。
  捆绑地产
  万达集团进入院线的时机可谓正当时。
  2005年开始,中国电影产业实现了辉煌的跨越。从2005年到2011年,中国城市电影票房从20亿元暴增至131亿元。“万达院线选择了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入,时机非常好。”联和院线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
  万达院线借助万达广场,给影院聚拢了很高的人气,这种院线捆绑地产的模式至今让其他院线羡慕不已。“能够找到万达广场这样的优质物业开设影城是很多院线梦寐以求的事。至今,院线的争夺还是主要集中在优质地段的争夺。”一家院线公司负责人表示。
  显然,为万达院线发展贡献最大的还是商业地产。业内研究人士表示,万达院线公司既做院线业务,还同时做影院业务,能够同时吃进院线的约5%票房分账以及影院的约50%分账,仅此一点,其盈利水平就高于大多数院线公司。
  本报获得的资料显示,万达院线营业收入从成立初2006年的6179万迅速增长到了2010年的6.7亿元,净利润从2006年540万元暴增至2010年的1.72亿元,房地产支持下的万达院线实现了从蚂蚁到大象的蜕变。
  四年前还默默无闻的万达院线,在2009年以8.33亿元的票房问鼎全国,票房产出占比全国15%,成为国内第一大院线。2007年~2009年三年内,全国票房平均增长30%左右,万达院线的增幅达60%,居全国第一;平均单块银幕票房是全国单银幕平均票房的17倍。广电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万达院线去年票房收入达到17.85亿元,领先第二名中影星美院线4亿元。
  发展困局
  事实上,万达院线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2009年,万达院线净利甚至还亏损了1832万元。万达广场的建设速度已经难以满足万达院线的发展速度,万达院线也开始在万达广场之外建设影院,这削弱了万达院线的优势。
  “但是又不能不走出去。”知情人士透露,“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院线公司对优质地段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万达院线如果固守万达广场将会失去万达广场之外的大批优质商业地段的市场。为了抢占优质地段,万达院线从2009年开始在万达广场以外的区域建设影院。”
  北京新影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群飞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票房高涨,影院租金也不断上涨,很多院线公司为了争夺好的地段,哄抬租金,一线城市很多影院租金已经达到影院票房的20%以上,高的甚至有25%左右,给影院的运营成本带来了很大压力。
  不过,当万达院线走出万达广场时,很多优质地段已经有多家院线入驻。艺恩咨询相关分析师透露,万达院线在重庆新开的一家影城,周边已经有六七家影院,票房面临很大压力。
  因此,万达院线也在筹划开拓三四线城市。虽然,业内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景依旧看好,但是短时间内,一二线城市影院过于集中,三四线城市市场并未真正启动。
  为何买AMC?
  或许看到国内增长乏力,万达开始将触角伸向海外。
  5月21日,万达宣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收购金额高达26亿美元,加上最高不超过5亿美元的运营资金,全部投入金额高达31亿美元,成为中国民企海外最大并购。“公司国内市场发展空间限制也可能是万达发展海外市场的原因之一。”艺恩娱乐咨询相关分析师表示。
  不少业内人士对这桩并购无论从选择的地点还是公司都不看好。
  美加市场去年票房下跌3.8%至102亿美元(折合约640亿元),对比中国2011年电影票房年增长35%至131亿元,美加市场显然已是强弩末势。
  AMC公司的发展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目前AMC观影人数不断减少,利润也被现在持有AMC的私募基金不断挤压。去年第四季度,AMC净亏损8300万美元,而2011财年,AMC净亏损则更高,达到1.23亿美元。
  一位院线产业观察人士表示,由于是一家年代久远的院线公司,万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跟时间对AMC旗下影院进行翻新,加上收购金额如此巨大,很可能造成万达集团的资金链紧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达私有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