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六十周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业绩扫描
从1949--2009,整整60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像一艘巨大的航船,劈波斩浪,奋勇前行六十载。而今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开发区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以其超常规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武汉开发区建区18年的发展轨迹,实际上就是一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勇当城市发展排头兵的奋斗历程。历年来,开发区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法、美、英、日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总投资额达800多亿元。1991~2008年,开发区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970亿元,累计完成财政收入320亿元。已成为武汉乃至湖北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主要经济指标在中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在全市十三个行政区、两大开发区中位居第一。我区的迅猛发展,也正是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一个典范与缩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上半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下半年顶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开发区人顽强拼搏,变危为机,全年实现规模以上现价工业总产值94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76.5亿元,以全市2.2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21.90%的工业总产值、20.89%的工业增加值和9.71%财政收入,12%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17.6%的出口创汇总额。今年1—9月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财政收入又在抗击金融危机中稳扎稳打,创造了可喜成绩。为全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喜迎建国六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大礼。
投资环境更加完善
建区以来,开发区累计投资121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已建成的40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十通一平”,为企业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截至2008年,开发区绿地总面积108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0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0. 39%,各项指标均达到全国森林城市标准。开发区还相继建成专用货运铁路线、汽车滚装码头、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城市化基础设施,为开发区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硬环境;开发区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并在全国54个开发区中首创“环境保护奖”,能耗降低指标也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2008年,开发区万元GDP能耗降低7.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3.1%、3.5%。
同时,开发区始终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管理体制,率先进行了大部门体制、土地开发模式、建设资金融资模式的积极探索。为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开发区设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办事不出区”制度,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实现“一座楼审批”、“一站式服务”。全区所有审批事项集中办理,为投资者和人民群众办事提供最大便利;改革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开发区只保留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收取的、符合国际惯例和对等原则的涉及企业的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涉及上解中央和湖北省的收费资金,由开发区财政局负责代为缴纳,不再由入区企业承担;完善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诉服务中心、消费者协会、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局等机构,增强了开发区的服务功能。2008年,开发区继续深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提高机关职能部门和窗口行业服务质量,办理事项提前办结率达到99.68%,按时办结率达到100%。
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建区至今,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十分明确,即在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同时,创造优越条件,努力发展其它科技含量高、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益的现代制造业,实现开发区产业的全面优化和升级。经过18年开发建设,一座基础设施良好、环境优美、投资环境优良的工业新城崛起在昔日的黄土岗上,成为国内外企业的投资热土。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电子电气等其他重要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喜局面,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2008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77.39 亿元,约占开发区经济总量的60%。以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迁建开发区后,扩大了开发区的影响,增强了开发区研发实力,凭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汽车技术的制高点。以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电动等为代表的汽车整车厂,以佛吉亚、日本理研、东风贝洱、耀华皮尔金顿、李尔云鹤等为代表的1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开发区汽车庞大而有活力的产业集群。东风自主品牌风神的下线,实现了几代东风公司员工的梦想,激发了开发区汽车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豪情;国家专利产业化(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试点基地落子开发区,为开发区引领汽车发展新趋势和新领域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和信心,中部地区的汽车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武汉中国车都”成为开发区建设者的共同愿景。
开发区电子行业以唯冠科技、冠捷电子为代表,电气行业以武汉海尔、武汉美的为代表,同时还有武汉普天、佑图物理、麦克维尔空调制冷公司、合力开关等一大批骨干企业。2008年,电子电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7 亿元,约占开发区经济总量的30%。
以晨鸣纸业、红金龙印务等企业为代表的造纸印刷包装产业,以武汉顶益、武汉顶津、湖北可口可乐等公司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都成为开发区整个经济体的经络,支撑着开发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开发区除了发展上述产业外,着力培植以湖北东盛、同济现代、海特生物、康乐药业、恒康医疗、百科基因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以闻远新材料、坦萨-凯乐土工合成材料、鼎龙化工、武耐特磁、新中尾气等企业为代表的环保及新材料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开发区经济机体,充满蓬勃活力。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将为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引领开发区的未来和产业升级。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具备完善的社会事业配套环境,现有江汉大学、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外国语学校等2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构成了完整的教育链,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教育配套环境;开发区以武汉体育中心为依托,全民健身运动方兴未艾。该中心规划用地1580亩,总投资14亿元,已建成在全国排名第三、有6万观众座位的现代化体育场。能容纳1.4万观众的体育馆,能容纳3千观众的游泳馆,形成融体育竞赛、健身娱乐、文艺演出、旅游休闲、商业、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主题体育公园;成为大武汉的亮丽名片。
开发区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多功能综合型产业区为目标,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开发区。开发区计划到2015年,使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基本建成商业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体系健全、产业高度协调发展、辐射积聚功能强大的现代化新城区。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发区制定推出了促进三产业发展的各专项配套政策。包括发展金融、房地产、商业等政策以及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政策、鼓励发展服务外包政策、鼓励发展现代物流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政策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三产业发展提供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并在用地方面给予扶持。
当前,武汉开发区人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坚定信念,努力发挥在武汉、湖北乃至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排头兵作用,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三产业同步发展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区,改革开放的先导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不断提升自主发展能力,铸造二次创业的新辉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