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发表于 2012-5-7 22:47

穷山村变成了魅力“桃花源”

   银杏掩映,茶园翠绿,小桥流水,青砖飞檐……这不是梦里水乡,而是武汉市海拔最高、最偏远的山村——刘家山村里时下的景象。
    昨日,本报“走读荆楚喜看跨越”大型系列活动走进黄陂蔡店乡刘家山村,30名来自武警武汉市支队的年轻战士,在这里访民情、看变化,忍不住感叹:好个藏在山沟沟里的“世外桃源”。

    一个村子有26家“农家乐”

    驱车盘旋12公里,走过山路十八弯。
    有道是“山高水恶富无门”。可当武警战士们抵达海拔800多米的革命老区刘家山村,大家首先看到的,却是一幢幢整修一新、古风古韵的小楼,楼上一块块精致的“农家乐”牌匾,以及闲坐门口悠然自得的村民。“欢迎战友们来到刘家山!”41岁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刘涛也是军人出身。他热情介绍,全村107户、476人,有26户人家办了“农家乐”,餐饮、住宿、游乐一条龙,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个别达到5万元以上。

    避暑旅馆拴住城里老人心

    转几个弯,拾级而上,来到专门用于养老避暑的“山寨驿站”门口。
    “一天50元,一月1500元,总共十几个房间,一次接待20位老人没问题。”35岁的老板蔡胜凤爽快地带领战士们参观房间。“有液晶电视、太阳能热水器,床铺、地板、橱柜都很整洁,就是没有空调……”19岁的李仲尼小声嘀咕。谁料老板哈哈一笑:“这里是清凉寨,夏天晚上都要盖被子,哪里用得着空调哟!”
    蔡胜凤和老公原在广州打工,听说老家建了清凉寨景区,他们毅然返乡创业。2008年至今,“山寨驿站”接待的老人超过200位,他们大多来自武汉及周边县市,仅五一到十一半年间,收入超过4万元,比过去打工一年挣得还多。

   山野特产带热“旅游饭”

    凉风习习,走桥穿巷,大家感觉神清气爽,沿路老乡奉上一杯新茶,更是沁人心脾。
    在一处山坳间,几个“90后”小战士围着一位正在采茶的婆婆,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天,旁边的战士举着相机,连连按下快门。“我今年68岁了,天天来采茶,没搞开发以前,一年能卖三四千块算不错,现在游客多了,一年卖个两万多也不稀奇。”张婆婆和战士们的笑容被定格。
    再往前走,战士们发现,几乎家家都有炒茶工具,高山有机绿茶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50株百年老银杏、近5万株新银杏,苍翠繁茂的竹林竹笋,漫山遍野的野菜瓜果,大家由衷感叹:刘家山的“旅游饭”,铁定越来越红火!

    银杏树下话丰年

    68岁的老村主任刘国富坐在银杏树下,惬意地看着长廊的凉亭中,来来往往的客人。他为大家倒上今年的新茶,感慨道,这些年开办农家乐,来品茶、吃农家饭的客人多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接待10来桌。
   刘家山作为革命老区,国家政策多有扶持。2005年以来,武汉市农村家园建设行动和清凉寨景区开发,给刘家山村的面貌更是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村主任还介绍说,现在,除了开办“农家乐”、制茶,村民有的也在清凉寨风景区当保安、服务员,还有的老人在景区门口摆上地摊卖野菜。“大家的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
    陪同参观的清凉寨景区总策划师吴世勇接过老村主任话头说,以前的刘家山村是“夜点松枝日爬坡,煮饭等水烧破锅,白天苍蝇开大会,晚上蚊子唱山歌”,现在是,“新旧两个刘家山,二十四道锦绣川,如今吃上‘旅游饭’,男女老少笑得欢。”

    将刘家山经验“搬”到老家去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今现繁华”,在游览的途中,孝感籍的武警士官张志浩感叹地念着自己新编的小诗。“维修旧房子,新建长廊、凉亭变臭水沟为景观河;开起农家乐……刘家山的这些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22岁的张志浩明年就要退伍了,他激动地说,原来还担心退伍就业是难题,来刘家山走走看看,心里倒有了目标和方向。他设想着,退伍后把这里乡村游的发展模式搬回老家,也带着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穷山村变成了魅力“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