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郎坤
“很激动,也很紧张” 昨日下午,纪念大会刚结束,记者联系上正准备回汉的郎坤。刚刚在贵州度过劳动节,又赶到北京的28岁的郎坤告诉记者,当时,她正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贵州为龙里县谷冰小学捐衣物。当得知自己将代表中国青年在人民大会堂发言的消息时,她很激动,也有些紧张。“生怕自己做得不好,不能很好地代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我们要在勤奋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以年轻人应有的朝气、锐气和勇气,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要在火热的实践中锻炼成长,真正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奋斗成就人生的道理,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在点滴积累中增长本领,到艰苦环境中成就事业。我们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更高的精神追求,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发言中,郎坤慷慨激昂,“青年朋友们,集合在火红的团旗下,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庄严宣誓: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紧紧跟随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抒写美好人生、创造新的光荣!”
自2004年进入理工大以来,郎坤坚持七年关爱帮扶农民工子女,服务时数累计达5000余小时,帮扶1800多人,走访行程近2万公里,被誉为“最执着的志愿者”。2012年3月,留校任辅导员的她又主动申请到农民工子女集聚的武汉市江汉区挂职,任团区委副书记。
结缘农民工子女,有点偶然
与农民工子女结缘,有点偶然。
2005年3月的一天,正在读大一的郎坤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屋顶小学”的报道。这是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小学,名叫凌智小学。学校建在武汉市江汉区高家台一个菜市场的楼上。整个学校6个年级10个班都在二楼上课,楼顶是个平台,也是操场,孩子们就在上面升旗、做操、游戏……每天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楼底下商贩的叫卖吆喝声混杂在一起,成为这所学校里最独特的声音。她很吃惊,在繁华的闹市里,竟然还有这样的学校?!
站在特殊的屋顶,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她想,农民工进城打工为我们的城市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是“流动的花朵”,同样也是祖国的希望。她琢磨着,一定要为这些孩子做点儿什么。
一次偶然的邂逅,开启了郎坤7年的志愿征程。她很快在武汉理工大学招募志愿者成立支教团,每周五坚持为孩子们提供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课程。
他们一边支教,一边募捐筹资,资助贫困的农民工子女,为孩子们解决每年的学费以及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大学四年,她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屋顶小学”的孩子们。
投身西部 支教山区学校
大学快毕业了,郎坤面临多种选择。
2008年夏天,郎坤参加了学校“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支教。她想“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和快乐。
于是,她承担了龙里县城关三小毕业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她的学生90%以上为留守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
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教学效果仍就没有起色。于是,她对着镜子讲课,打开电脑反复琢磨优秀课程视频,挑灯夜战更是家常便饭……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倡导的“快乐英语、激情英语”的教学活动初见成效,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在一年后的毕业考试中,她的200多名学生平均分达到了91分。这一刻,她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除了要给学生们上好课,他们还倡导建立了龙里县贫困学子项目库,四处募集资金资助贫困孩子。他们募集到了4万多件衣物,发放到各乡镇的贫困学生手里。他们常常两人一组抬着沉重的物资穿行于村寨之中,从天亮走到天黑。那一年,他们的足迹遍布了龙里县的每一个乡镇。
精神传递 更多“郎坤”在行动
一个郎坤带动了一千个“郎坤”。
去年,武汉理工大学专门成立“郎坤志愿服务队”,更多的同学投身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事业中来,将郎坤奉献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郎坤的带领下,“郎坤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专业从事“关爱行动”项目的志愿服务队伍。
目前,“郎坤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80余次,累计出动志愿者600余人次。同时还参与了“集善之家”、“畅游江城”、“爱心午餐”、“微爱公益”等关爱农民工子女项目。
如今,武汉的“屋顶小学”,她依然经常去,贵州山区小学她依然牵挂着。
郎坤透露,她已经启动了一个更大的计划,面向全武汉的农民工子女建立“5+1”彩虹计划志愿服务体系,希望更多的孩子受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