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又一条中试产线开建 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发布于:2023-7-25 09:06 有177人参与
日前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试产线再“迎新” 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 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 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 正式开建 预计10月上旬完成设备安装调试 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是首批入驻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的转化项目之一。历经十余年研发,郭新教授团队研发出一款新型的固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50Wh/kg,具有极宽的工作温度范围(-50℃-120℃),已通过所有安全性测试。该项目完成中试转化和产业化后,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飞机、储能电池和消费电子等领域,极大加速我国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进程。 中试,是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被视为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校地携手“起跑” 共促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6月,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布局产业型中试平台,遴选华中科技大学2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搭建产线,开展中试熟化。 今年4月,金属增材制造粉末设计制备及产业化项目试机启动,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首条中试生产线进入试生产阶段。随后,高能量密度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高端电子氟化液、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万瓦级激光加工头等项目中试产线相继“点火”,启动试生产,运行态势良好。据介绍,高端电子氟化液中试产线可实现年产1000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中试产线可实现年产100吨。 ▲ 6月19日,未来院高能量密度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产线正式运行 “目前,我们有5条中试产线点火、试生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底,中试基地还要建成7条中试产线,陆续启动试生产。 |
上一篇:“追投”武汉经开区!采埃孚集团下一篇:武汉经开区工委启动第五轮巡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