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山地区以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等功能为主,打造创新智慧谷(城)
第三章. 相关规划解读 1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一体化规划 1.1 城市结构与功能布局 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一体化规划》,区域将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融 合、空间整合、功能互补、两区联动、设施一体的发展策略,充分对接武汉城市圈西部轴 向拓展趋势及大车都板块规划确定的“沌常一体、军纱同城”的发展思路,按照“轴向拓 展、组团布局”的模式,总体形成“两轴、四片、多廊”的空间结构。 两轴:沿 318 国道发展轴,沿长江发展轴。 四片:沌口产城融合发展片、军山-纱帽产城融合发展片、东荆河生态休闲功能片、 汉南生态农业功能片。 多廊:若干个山水生态廊道与交通走廊,串联各功能组团。 功能布局:根据空间结构方案,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联动、城城互动、园园互补” 的指导思想,以区域协同、依托发展为重点,深化落实大车都板块的重点功能布局,并考虑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武汉开发区全域形成 10 大功能组团分区。 1.2 用地布局 按照“沌常一体、轴向延伸”的发展思路,依托沌口地区的现有功能和重要交通走廊 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现代商务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大功能区,向西延伸至常福新城。 其中,沌口地区联动江堤街共建区,按照“优化功能、强化配套”的原则,围绕新城中心 建设打造现代商贸城,同时大力发展汽车贸易、服务等下游产业链,强化主导产业的核心带动力;薛峰地区立足于以汽车和电子为主导产业的特征,以形成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 “产能提升、园区聚集”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产业,培育壮大进出口加 工功能,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黄陵地区结合开发区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同时,东荆河生态廊道结合现有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按照“主动实施,积极保护”的原则建设 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实现生态保护与利用有机融合,打造城市“绿肺”。 按照“军纱 联动、跨区协同”的发展思路,军山与纱帽联动发展,全面对接沌口新城、常福新城与主 城区,发展成为大车都板块的产城综合功能区、重要经济增长极。 纱帽新城以汽车及汽车 零部件、新兴战略型产业、港口商贸物流、生态休闲农业等功能为主,打造成为国家新型 城镇化改革示范区、武汉市西南部的生态宜居新城、大车都战略的联动发展区,辐射和带 动西南地区发展。 军山地区以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等功能为主,重点数字产业、高端技术产业、云计算创新产业,打造创新智慧谷(城); 其中,大咀-通津组团依托港口岸线资 源优势发展汽车制造、现代物流产业,预留控制华中最大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培育航空机 电产业集群。 按照“全域汉南、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依托邓南、湘洪、东荆三个小城 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中,湘洪以旅游配套服务、农副产品和建材金属加工为主导, 打造现代化工贸型城镇;邓南以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打造现 代化工业物流城镇;东荆则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汽车机电为主导,打造生态农业特色示 范镇。 参照城市社区标准,布局双塔、南康、沟北三个综合型社区和搪江特色型社区,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先进居住区,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 依据上位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综合考虑各类资源要素条件、规划引导等因素, 特别是杜家台蓄滞洪区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因素,武汉开发区未来发展区域重点在纱帽新城 南部大咀、通津地区,东荆街乌金以西、邓南街东南部、湘口东南部等区域,可适当进行 集中建设。 根据规划,到 2030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 195.9 平方公里,相较 2013 年, 新增建设用地 116.4 平方公里,全面支撑武汉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3 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口规模 (1)建设用地规模 图 3-1-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规划图(2030)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2 根据国家规范要求,武汉开发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最高值为 115 平方米,至 2020 年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 66-72 平方公里,2030 年不超过 115 平方公里。 为大力支持武汉 开发区的发展, 本规划在现状 288 平方米/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开发区的发展实际和工倍增的目标 要求,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布局。考虑到武汉开发区未来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 基地、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参照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标准,预测至 2020 年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 140-160 平方公里;至 2030 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 175-195 平 方公里。 (2)人口规模 通过对现状人口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分析预测结果,综上所述,预 测至 2020 年常住人口约 70-80 万人,城镇化率约 77%,城镇人口约 55-60 万人;至 2030 年常住人口约 110-120 万人,城镇化率约 85%,城镇人口约 95-100 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