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本田对武汉开发区的带动作用
1.东本的轿车之路 杨亚平先生介绍: 东本首款车型选CRV。为什么选CRV呢?万通公司是生产面包车的,它没有轿车生产资质,我们当时只能做面包车,不能做小轿车,所以车型我们就选了CRV。CRV不是轿车,是运动型的越野车,属于面包车。当时选CRV这款车的时候,因为没有资质,不能生产轿车,又想生产轿车,就在面包车中找了一个这样的车型CRV。所以,我们选CRV是被迫的。而且,当时我们也没有把握能成功,很冒风险。能不能成功,我们不知道。但想想觉得还是能成功的。因为当时跟本田生产发动机,到当时已经打了6年的交道了,觉得还是能成功的。实际上,我们是在打插边球,生产的是小众车型,但卖得最好。别人都生产轿车去了,别人不关心的车型,我们生产了,卖得很好。这就是刘总经常说的“少生”、“优生”。就是说我们生产小众车型,当时没有城市越野车,我们是第一款国产的城市越野车。 历史链接: 对于首款车型选择CRV,刘裕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 其一,由于本公司是从万通的“盘子”上改组改造过来,而万通当时没有轿车生产权,只能做非轿车之类的其它车型。直到去年(2004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9月又经国务院核准同意,我们才具备了轿车经营权。其二,建厂投产之时,正逢Honda CR-V轿车趋于换型,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风险,需另寻它途。其三,东风在车系型谱上缺少SUV,导入CR-V可填补这一空白。同时,SUV作为新崛起的乘用车门类,近些年在国内外市场高速增长,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为此,东风与本田双方商定,第一款车型导入Honda CR-V。这是一款在北美、亚洲、欧洲等世界各地构筑了全新SUV独特车系的畅销经典车型,在全世界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其全球销量已超过了200万台。【1】 虽然我们的CRV卖得很好,但是刘总不甘心,所以一定要向国家申请生产轿车资质。2004年4月24号,我们要发布汽车上市,但还没有拿到国家的批文和目录。这个事情太惊险了。23号那天,发布会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所有领导全部都邀请好了,所有场面都准备好了,但还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也没有目录。我们一群人急得要死,也派了一帮人在北京守着。我记得很清楚,晚上11点多钟,大家都没有睡觉,都坐在那儿等。11点多,我们管研发的李部长(现在调走了),打了电话过来说:唉呀,终于搞定了。在23日晚上11点多钟,快到凌晨了,公安部才把目录输进去。24号一看,还真有,才敢开发布会。因为一开发布会,就要卖车。如果没有公布,目录都没有,就下线开卖了,那是违法的,所以大家很着急。我们2月份就已经把场地建了,可以生产了,就等着这个东西。在这之前,我们一直在办,但是拿到目录,国家审批是很难的。政府各方面都在促成这件事,武汉市政府,还有汽车司、东风公司都帮了很大的忙。当时我们都认为可能在这个时间拿到,所以就把日子定在了2004年4月24号,但是4月23号早上还没有,4月23号晚上拿到目录,4月24号开会。那些日子真的很奇妙。 2.东风本田速度 我们东本有一厂、二厂和正在筹建中的三厂。我们用了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万通公司改造,在万通公司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厂。而且我们40万平方米的面积,才700亩,建了一个年产24万辆车的厂。从引进设备到投产,我们用7个月的时间把面包车基地改造成为一个生产轿车的基地, 可以小批量生产汽车了。我们第一年卖了1万台车,盈利1.18亿,而且2004年汽车市场并不是很好。我们用1.8亿,盘活了原有资产22.3亿,迅速形成生产3万辆的整车。我们当年投产,当年盈利。说心里话,这是很不容易的。二工厂,我们用11个月的时间建了一个12万辆的新工厂。当时确实面临很多困难。投产了,办公室还没有修好。我们是先修生产的车间,再修办公室。后来要举行典礼,领导要来的时候,没地方待,才逼得我强行将一楼装修成办公室。我们先管生产,后修办公室。 历史链接: 刘裕和是用“超乎寻常的发展”来描述东风本田的速度。“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如果后来的企业不能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发展,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超乎以往企业的发展速度,就是要以最少的投资,不断地为市场和用户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车型,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具有竞争力。”【2】 近几年东本发展的形势也蛮好,整个发展过程中,前期很艰苦,虽然有政府的支持,但是市场不是很顺。我们投产时的环境不好。钩鱼岛事件前后,产品确实卖不出去,出现产大于销的时候,没人敢买这个车。我们有产量,但没有增量,不很顺。不过,这种状况只有1年。我们只有1年在原地踏步,其它时间都是增量。2011年到2013年,比较痛苦一点。2012年,2013年是最痛苦的,2014年就只有一点点,2015年开始慢慢好转,2016年可以满足市场,2017年就严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明年就更难满足。很奇妙,不知是咋回事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我们现在基本是零库存。全国市场才有2.6万台,已经快脱销了,系数只有0.4不到。0.4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只能卖13天,不到半个月。系数应该是1.0,应该有一个月的时间。市场最起码应该有足够一个月的卖车量,但是我们没有,只有将近十几天的库存量。我们现在两个厂,向国家报的是48万的产能,但今年我们已经干了71.3万。有点迫不得已。我们把用人体制改了,加班加点,机器不停,人更换,三班两倒。明年会到74万多。为什么卖得这么好?可能跟车型有关,再加上品牌效应。现在很多车不好卖,老百姓总要买车,买奔驰宝马买不起,就买我们的车。我们的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们实行滚动式发展。3万辆,5万辆,12万辆,24万辆,产量就这样一点点加上来的。产量超过24万辆,我们开始建二厂。二厂也是滚动发展,12万辆,24万辆,但我们可以做到25.6万。到现在二厂建成,每年产量已经有50多万辆。每个厂的产量超过24万辆,我们就开始建三厂,估计2019年4月份可以投产建成。建成以后的产能是70多万辆。所以,我们每年都在搞建设,人很累,没有说24万辆的能力一直干下去的。我们都是分两批干,总是12万辆,12万辆地建起来,滚动式发展,而不是一步到位。我们年年有增长,这是我们跟别的公司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这样虽然很麻烦,但是风险小,而且产能不浪费。 历史链接: 3 万辆、5 万辆、12 万辆、24 万辆、36 万辆……1998 年在原广州标致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州本田,曾以业界瞩目的“广州本田速度”树立了中国轿车合资企业滚动发展的标杆。如今,同样是在原武汉万通工厂基础上滚动发展的东风本田,正准备全面超越“老大哥”,打造崭新的“东风本田速度”。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刘裕和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整合既有资源成立的整车企业,东风本田 3 万辆产能改造用了不到 7 个月,实施从 3 万辆到 12 万辆扩能改造不到 3 年,完成 12 万辆扩能改造仅用了 11 个月,东风本田在上述 3 个关键阶段所用的时间都是广州本田的一半。 06 东风本田对武汉开发区的带动 东风本田公司在武汉开发区以“东风本田速度”实现了“超乎寻常的发展“,也带动了武汉开发区的发展。东风本田对开发区的贡献最明显的体现是税收贡献,对此,杨亚平说: 我们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当时国家有2免3减半的政策,就是企业从盈利的那一年开始算起,享有2免3减半的政策。我们就想直接少报一点,因为2免3减半嘛,我们报了盈利就少一年。刘总不干,说就这样报,就这么直接报。刘总没有要享受这种政策。我们的格局没有他的高,他的格局比较高。所以,我们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从第一年开始盈利,一直到现在。我初步算了一下,我们给国家创造的实实在在的税收大概有三四百亿吧。我给刘总也说过,我们晚报一年不是可以多享受一年的优惠吗?第六年还是可以享受优惠的。现在写的第五年,那第六年就不享受了。所以刘总是有情怀的。他说我这也是一种光荣,虽然我那边损失一点,但这边也是光荣呀。我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所以对企业也很好,一种品牌。现在,公司每年盈利100亿元。去年100亿元,今年可能130亿以上。税收更多,140多亿元。去年是120多亿,今年应该会超过150亿。现在报纸上说,我们是武汉市第一个单体企业超千亿的。 时任东风本田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的陈斌波【15】强调了东本的发展历程带动着开发区的发展。他说: 我们建第二工厂的时候,江城大道还没有开通,周边啥也没有,都是一片空地。现在,那个地方已经很繁华了。不过,从办厂的角度来看,选择这里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我们的工厂选址,一定要考虑物流条件。江城大道那个地方现在老堵车,我们的物流又只能够通过江城大道进进出出。现在,第二工厂每天大概生产1300辆车,需要130台轿运车把商品车拉出来,外加要将零部件、材料运进的车。所以,现在是平均一分钟不到就有一台大车进出厂区大门,物流量非常大,很麻烦。所以,做整车厂项目,我们一定要考虑物流环境。吸取这一教训,我们现在建的第三工厂,在珠山湖那边。那里也有神龙第三工厂、自主品牌车工厂,三个工厂在那儿,未来物流量很大。所以,我后来就要求,沿珠山湖湖边的那条路必须要打通。如果不把物流搞通,未来那就是一个死地。东本第三工厂起来以后,主要依靠那一条通道。我已经看过了,现在这边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物流的要求,这就是最大的缺陷。但是这里地理位置比较好,靠近三环线,可以直接上高速,上快速通道,一年可以节约几千万元的物流成本。建设第三工厂的时候,我们就有东本工业园,引进零部件配套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外地有一定规模的零部件企业必须要到这里来。以前当我们生产量小的时候,这些零部件配套企业可以留在原地,但是当生产量大的时候,它的运输成本会很高,所以,这些零部件企业一定要在这里,到开发区来,要不然它搞不下去。我们现在在汉南的零部件企业,有些年产值都已经五六亿了,都是直接来开发区这边配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