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口之声

查看:2202 回复:0 发表于 2011-11-16 20:13
发表于 2011-11-1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内容来源于沌口之声:zhuankou.com

蔡甸富裕文明生态幸福新城区 [复制链接]

       蔡甸区位于武汉西部,江汉平原末端,长江、汉江夹境而过,京珠、沪蓉、318国道和汉蔡、汉洪高速贯穿全境,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乡。

  全区版图面积1100平方公里,现辖11个街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蔡甸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蔡甸境内。全区现有288个行政村,总人口45.2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5.92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5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31元。预计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40亿元,增长3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增长4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52元、9259元,分别增长12%、13%。2005年至2010年,连续六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连续五年被授予“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区”。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板块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服务向社区集中,全区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集约、集聚、集群

  近年来,蔡甸区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力促园区变新区、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沌口、常福、姚家山工业园共吸纳从业人员3.92万人,其中吸纳本地农民就业3万人,年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6亿元左右。

  推进园区集约发展

  该区结合地域特点和区位条件,着力打造沌口、常福、姚家山三大工业园,不断做实项目落户载体。

  近五年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0多亿元,不断完善园区给排水、供电、供气、通讯及道路、还建、场平等配套基础设施,切实提高园区承载力。截止目前,三大园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4.63平方公里,集聚工业企业14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家,占全区1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实现工业总产值220.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比重达83.4%;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该区把常福工业园作为落实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市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园来打造,规划面积达68平方公里,建设发展空间达47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发展空间净增23平方公里。到2016年,常福、沌口、姚家山园区工业总产值将分别达到1000亿元、700亿元、400亿元。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该区充分发挥紧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主动对接汽车城发展,重点打造以冠捷科技、中恒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通讯电子、以武桥重工、枭龙汽车等企业为主的机械汽配、以丝宝日化、裕大华等企业为主的轻纺日化、以银泰科技、鸿锦旭隆为主的环保新能源等四大主导产业。

  目前,四大主导产业已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253.0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95.5%。通讯电子产业连续四年被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推进企业集群发展

  该区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配套招商,不断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延伸产业链。

  近年来,先后促成中国电子集团与冠捷科技、德国拜尔斯道夫集团与丝宝日化、烽火集团与银泰科技实现强强联手,促进了一批重点企业快速成长。冠捷科技2004年落户该区时,年产能仅5万台,到2010年已成长为年产能达1400多万台、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并先后吸引配套企业恒生光电、恒发科技、帝光电子、兴冠电子等企业入驻,形成年产值达170亿元的产业集群。随着武桥重工、中建装饰、中建钢构、东风零部件集团、深圳亿和、温州瑞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和加速入驻,全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4.85亿元,实现增加值85.46亿元。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32户,其中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户、10亿元以上企业3户。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高产、高质、高效

  蔡甸区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力促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农业向板块集中,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有力促进了农业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9.06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17.43亿元。

  推进农业板块基地建设

  该区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总面积达38万亩的五大特色板块基地。即318国道沿线5万亩优质西甜瓜、藜蒿高效板块基地;汉蔡高速沿线6万亩莲藕、鲜食籽莲板块基地;汉江沿线4万亩蔬菜板块基地、中部地区5万亩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板块基地;沉湖周边18万亩名特水产品板块基地。该区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莲藕和西甜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

  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该区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和种养殖大户集中。近年来,先后引进了广地农业、武汉润农等农业龙头企业114家,培育农富达、永新等农村专业合作社320家,累计流转土地15.76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规模流转12.6万亩,带动农户6.23万户,网络会员2.23万人,发展各类农业基地47.26万亩。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该区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培育工作,近三年来,全区共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5个,合同投资额24.6亿元。总投资13亿元,集研发、营销、物流、博览、培训及出口于一体的武汉·世界鲟鱼产业园已建成达产,年产能将达到10万吨,年加工产值逾30亿元。规划面积3300亩的姚家山农产品加工园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建成“新农牛肉”、益康面粉、世林福幸等项目,达产后,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5家,年加工产值逾55亿元。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宜居、宜业、宜游

  蔡甸区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牢牢抓住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这个关键,不断做大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做强一批中心镇,逐步归并和减少自然村湾数量,切实提高农民居住集中度。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居民逐步向城镇集中,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变。2010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6.5%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累计吸引农民“洗脚进镇”11.5万人。

  推进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

  该区按照建设具备中等城市规模和功能新城区的要求,着力推进规划面积达148平方公里、预期居住人口近50万人的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

  新城已被纳入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六个重要功能区之一,引进了世茂嘉年华、合众人寿健康社区、武汉·中国知音城、和记黄埔、武汉中国健康谷、同济蔡甸医院等一批投资过五十亿元、百亿元的大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以都市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项目为支撑的重要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

  推进以中心镇为重点的街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建设

  近年来,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的资金,用于除城关以外的10个街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建设,推动全区小城镇加快建设发展。目前,全区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形成了奓山省级重点镇、索河省级旅游名镇、永安街“楚天杯”创建、侏儒街“口子镇”建设等一批小城镇建设亮点,成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的重要载体。

  推进农民新社区和农民新村建设

  按照东部地区集中建农民新社区、中西部地区建农民新村的要求,该区加快推进农民新社区和农民新村建设步伐。

  重点沿新天大道、天鹅湖大道和318国道规划建设星光、大东、大集、南湖、小集、新农、铁铺、新天、马鞍、龙王、福兴等一批农民新社区,总建筑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近3万农民迁入新社区。通过“拆大并小”、“旧湾改造”等办法,推进了炉房、檀树、岗岭等一批农民新村建设。

  目前,全区规划建设或建成投入使用的农民新社区和农民新村已有36个,涵盖建制村74个,集并村湾560个,节约宅基地2.5万多亩,集中居住农民达9万多人。星光村获评“全国文明新村”,大东村被评为全市首个“侨爱新村”。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该区共建成通村湾水泥公路1046公里,全面实现“湾湾通”。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供电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建成蔡甸污水处理厂和部分街乡镇集镇及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完成农村改厕1.9万户,新增农村三格无害化厕所1.8万座。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四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四改”(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一场”(多功能活动场)、“一室”(多功能活动室)、“一化”(村湾绿化)的建设目标。实施了东西湖泵站更新改造、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便民、利民、惠民

  蔡甸区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全区农民新社区(新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达95%以上,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80%,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群众满意率达95%,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达95%。

  探索建立农民新社区管理新机制

  该区在大集社区探索建立村、社区“双轨”运行机制,在保留整体搬迁建制村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社区服务中心,统一对农民新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按照“资源联合共建党组织、发展联动共建新农村”的思路,以星光村为核心,联合周边红焰、新安堡等4个村,组建星光集团,走共建共赢、联村发展之路。

  构建农民新社区服务保障网络

  该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治安、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卫生服务和社区文化“五个全覆盖”,初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社区农民办事“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乡镇)”。

  提升农民新社区服务水平

  该区按照“一站六室”(农村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大厅、社区组织办公用房、多功能室、农家书屋、警务室、社区信息网络服务终端室)标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硬件水平。同时,积极倡导遵守公德、邻里和睦、孝敬父母的乡风民俗,以好的民风引导规范村民的行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城乡文明单位结对共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和“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密切了邻里、干群关系。

  蔡甸区冲刺绩效目标促经济跨越发展

  2011年11月10日,蔡甸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和分析1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下达绩效目标执行情况,号召全区干部群众奋力冲刺目标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实行绩效改革之年,在指标设置上确立了“拉开差距、高幅增长”的指导思想。今年武汉市委、市政府下达给蔡甸区绩效目标27大项33小项工作要求更高,承担市级目标的单位增多。蔡甸区委区政府以绩效改革促经济发展,全区总动员,“跳起来摘桃子”,坚持“不扣分、得高分、排名靠前”的总体原则,前十月绩效目标执行取得超常发挥,有5项指标提前完成全年目标,有22项指标达到或高于平均进度。

  蔡甸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区上下咬住绩效目标不放松,千方百计挖潜力,自我加压,自我超越,以出色执行武汉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绩效考核目标,推进蔡甸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声音】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蔡甸区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蔡甸区称,这些成绩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该区将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幸福的新农村!

  附图表:

  蔡甸区5项市级绩效考核指标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名称 完成情况 占目标比

  策划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已经签约落地7个 700%重点项目投资 完成45亿元 105.8%主要污染物减排 4项指标减排完成全年任务 100%水产基地建设 完成5150亩 103%蔬菜基地建设 完成1.58万亩 10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41号  鄂ICP备16012356号-5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